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编制家谱的习俗,但国外大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家谱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多年,已成为我国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今天,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每年大批华人不辞艰辛,来到中国祭拜祖先。中国人的这种寻根追祖情结,不能不说与延续数千年的家谱有关。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新民晚报》曾经发表文章,披露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是中国浙江杨氏后裔的事实后,引起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山口家族是怎么到中国来寻根认祖的?那本提供关键证据的杨氏族谱又是什么样子的?许多读者想了解更多的情况。我们请浙江省三门县政府外事办公室的鲍先元先生撰写文章,作更详细的介绍。鲍先元先生也是披露山口百惠有中国血脉的第一人。在东海之滨、浙江三门湾畔,有个叫沙柳的小镇,一条清溪自西向东穿过全境、流入东海。两岸的枫杨盛长,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岁月的沧桑。就在沙柳镇清溪入海口,有两个隔岸相望相距数百米的村庄——溪头杨和姚家。据最近三门县政府外事办三门裔海外人才和知名人士调查显示:这两村是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祖根宗源的发祥地。
在三门县沙柳镇溪头杨村,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石林杨氏宗谱》。在这本宗谱第七页有这样的记载:“安雷,字汝平,号明州,去宁波失。”据考证台州杨明州于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在乘船去宁波的途中遭遇台风失踪,同行的还有张五官。杨明州的历史之谜在此定格。
357年后的1986年春,日本航空公司驻京办事处古坚义道先生、日本蔬菜采购公司驻沪办事处山口光友先生来杭州寻祖,携带一本康熙29年(1690年)修的杨氏宗谱,其一世祖宗为杨明州。据其祖上流传:杨明州家住浙江沿海的一个姓杨的村落,村前有一条溪流,杨在赴宁波的途中遭遇台风后,在海上飘流28日,最后飘到琉球八重山,才得以脱险。此后,杨明州定居在琉球。杨与难友张五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张五官因此做了仿明朝中国官学机构的“明伦堂”的“训诂师”——汉文经典教授。顺治五年(1648年)张五官去世,杨明州继任。杨明州在琉球成家立业,生二子一女,长子春枝是日本古坚一系的小宗祖,次子春荣则是山口一系的小宗祖。古坚和山口的姓当是日本合并琉球以后变更的。春枝之子联桂仍以杨氏为姓,于康熙58年(1719)出使中国,当年病逝,葬于通州张家湾。康熙皇帝曾遣使致祭。
根据祖上流传线索,古坚义道和山口光友把寻根访祖的目标重点定在杨氏较为集中的温州和台州沿海地区。经寻访筛选,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临海、三门沿海姓杨的村庄。临海市博物馆会同三门县志办杨道义等,先从临海杨氏查起,顺藤摸瓜,发现临海杨氏是从三门亭旁迁入,而亭旁杨氏则从宁海黄坛而来。因元代黄坛杨镇龙起义,被元军毁村,族人四散而迁出黄坛,其中一支定居三门,至此杨氏宗亲脉络已经清晰。在黄坛查找宗谱时,居然查出杨森长子杨鸣州,字应求,明万历庚寅(1590)七月初九出生,时尚未娶。虽然杨鸣州的排行同山口家藏的宗谱内的排行基本相同,杨鸣州与杨明州同姓,但有一字之别,出生年月也不同,这一发现未能得到古坚义道和山口光友的认同。
三门县外事办及县志办等同志继续根据杨氏宗谱的脉络寻根访祖,终于在三门县沙柳镇溪头杨村《石林杨氏宗谱》第7页找到“安雷,字汝平,号明州,去宁波失。”这不仅与祖上流传下来的线索吻合,也同山口家藏的宗谱内的排行一致,而且根据“字”与“号”的分析,与杨明州受过良好教育也吻合。同乡张五官则在《宁海清潭张氏大宗谱》中也找到他的名讳。经台州市地方志研究人员论证:三门杨明州确系日本杨氏宗谱的一世祖宗,这一寻根结果得到日本古坚和山口家族的认同。1998年2月,日本古坚和山口家族重入三门县沙柳镇溪头杨《石林杨氏宗谱》,正式认祖归宗。近400年的杨明州历史之谜终于揭开。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曾在2002年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是中国杨贵妃的后代。”这说明山口百惠认同自己是中国杨氏的子孙,而且是三门杨明州在日本山口一系的后裔,她身上流着中国三门人的血脉。
人们皆知赵姓乃《百家姓》之首,宋代在其权力的顶峰时被称之为“国姓”。可有谁知道常州龙城竟也是宋王室后裔繁衍栖息之地,更不会想到在龙城人家竟有记载千年,而现仍尚存完整的赵氏族谱。常州市横林镇的赵家塘,宋太祖赵匡胤第35世孙赵祖兴抱出12大卷厚实的线装《赵氏族谱》。全套12本族谱,分赵氏族谱及西盖赵氏族谱两大部。赵氏族谱是从太祖赵匡胤开始记载,从德昭一脉开始延续,到太祖11世孙赵孟堙止,而西盖赵氏族谱是从赵孟堙开始延续至今。据记载,赵氏族谱始修于宋乾德二年(即公元964年)。目前,完整的赵氏族谱仅有2套,只有在上海图书馆及美国牛津大学才能见到。而赵祖兴一族所拥有的家谱,有关专家看后认为,该族谱可能是仅有的完整版第三部,其内容可补正史的不足,具有考古历史价值。
近日,孔子世家有史以来的第6次续修家谱刚刚进行到江苏苏南地区,这是20世纪以来在江苏的第2次修谱,估计江苏将有4万孔子后人入谱。据了解,孔子家谱是中国家谱中保存最完整、时间最久远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孔子裔孙历经2550年的繁衍,至今已达400多万人,遍布全球。目前,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调查登记的人数已达120万。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欧洲、美国等,也正由当地的孔氏族人进行寻访调查。据苏南地区孔子世家谱续修办公室主任孔卫东介绍,上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在全国修过一次孔子家谱,但很多都毁于战乱了。目前,孔子后人已延续至80代。江苏孔子后裔大多聚居在高淳、丹阳、句容、金坛、苏州、徐州等地。此次续修打破了昔日只有男性入谱的惯例,不仅女性孔子后裔可以入谱,甚至其子女也同样可以写入家谱,而女性后裔约占一半。据了解,高淳是除了山东曲阜外孔子后裔最多的聚居地,预计孔子后裔多达2.3万人。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堂号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世系表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呢?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家训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家传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艺文著述“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家谱图像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再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